中华医学,博大精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而“袁氏疗法”正是在对传统中医的传承中,创新发展而来。
大部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可通过免疫化疗(如R-CHOP方案)达到完全缓解,但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仍是DLBCL患者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已有研究表明,在治疗失败的高危(年龄校正的国际预后指数[aaIPI]为2-3)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年轻患者中,1/3的患者出现了CNS进展或复发。因此,减少CNS复发以及高效预测CNS复发风险在DLBCL治疗中至关重要。基于此,法国淋巴瘤研究协会(LYSA)研究组联合德国淋巴瘤联盟/德国高级别非霍奇金淋巴瘤研究组(GLA/DSHNHL)进行了一项联合分析,探索了年轻DLBCL患者接受免疫化疗方案后CNS的复发风险。
研究方法
该分析纳入的数据均来自于LYSA和GLA/DSHNHL发起的前瞻性临床试验,包括LNH03-1B、LNH03-2B、LNH03-3B、LNH07-3B、FLYER、MInT、UNFOLDER、MegaCHOEP的II期与III期试验和DENSE-R-MegaCHOEP试验。患者纳入标准包括:初诊DLBCL且HIV阴性、年龄18岁-60岁、涵盖aaIPI的所有风险组;排除标准包括:确诊时存在CNS受累、由其它淋巴瘤转化的DLBCL。纳入患者接受的初始诱导方案为R-CHOP方案、R-CHOEP方案(R-CHOP+依托泊苷)、R-MegaCHOEP方案(剂量递增的大剂量R-CHOEP方案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R-ACVBP方案(利妥昔单抗+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地辛+博来霉素+泼尼松),纳入患者接受的巩固治疗包含多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
研究结果
患者基线特征
该分析共纳入来自法国和德国前瞻性临床试验的2203例18-60岁的DLBCL初诊患者。在所有患者(n=2203)中,40例(1.8%)患者出现了CNS进展或复发,其中33例的首次进展或复发出现于CNS,16例在一线治疗期间出现CNS事件。在上述33例患者中,27例发生于纳入临床试验后的前12个月内。在40例出现CNS事件的患者中,39例报告了CNS受累部位,15例累及脑实质,16例累及脑膜,2例为椎管内实质性病变,6例为CNS多部位受累。
与未出现CNS事件的患者(n=2163)相比,出现CNS事件患者(n=40)的aaIPI评分较高(P<0.001)、LDH升高(49% vs 80%,P<0.001)、ECOG体能状态评分较高(8% vs 25%,P=0.002);此外,出现CNS事件的患者更易出现疾病分期为III/IV期(46% vs 70%,P=0.003)、病变体积大于10cm(21% vs 35%,P=0.029)、B症状(29% vs 49%,P=0.009)、骨髓受累(6% vs 18%,P=0.012)。出现CNS事件的患者在初诊时CNS-IPI评分较高(P<0.001)。所有患者的主要基线特征如表1所示。
表1.所有患者的主要基线特征

生存分析结果
在所有患者(n=2203)中,初始诱导治疗为R-ACVBP方案(简称,R-ACVBP组)的有445例,初始诱导治疗为R-CHOP方案(R-CHOP组)的有1304例,初始诱导治疗为R-CHOEP方案的有305例,初始诱导治疗为R-MegaCHOEP方案的有139例。由于接受R-CHOEP和R-MegaCHOEP治疗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者将两组合并为R-CHOEP组(n=444)进行了后续分析。
在aaIPI评分为0且无大包块的患者中,R-ACVBP组(n=76)和R-CHOP/R-CHOEP组(n=576)的3年PFS率分别为99%(95%CI,96%-100%)和96%(95%CI,94%-98%),3年OS率分别为100%和98%(95%CI,97%-99%),均无显著差异。在aaIPI评分为1的患者中,R-ACVBP组(n=134)和R-CHOP/R-CHOEP组(n=790)的3年预估PFS率和OS率分别为85%(95%CI,79%-92%) vs 84%(95%CI,82%-87%)和91%(95%CI,86%-96%) vs 91%(95%CI,89%-93%),均无显著差异。在aaIPI评分为2-3的患者中,R-ACVBP组(n=245)和R-CHOP/R-CHOEP组(n=382)的3年PFS率分别为78%(95%CI,73%-83%)和74%(95%CI,69%-78%),3年OS率分别为81%(95%CI,76%-86%)和82%(95%CI,78%-86%),均无显著差异。具体生存结果如图1所示。

图1.aaIPI评分为0且无大包块患者(A和B)、aaIPI评分为1(C和D)和aaIPI评分为2-3(E和F)的PFS和OS结果
复发率的分析结果
在aaIPI评分为0且无大包块的患者(n=652)中,仅有1例(0.2%)出现晚期CNS复发;R-ACVBP组和R-CHOP/R-CHOEP组的3年CNS累积复发率均为0%。在aaIPI评分为1的患者中,R-ACVBP组(n=134)患者未出现CNS复发,R-CHOP组(n=705)11例(1.6%)患者出现CNS复发,R-CHOEP组(n=85)2例(2.4%)患者出现CNS复发。在aaIPI评分为2-3的患者中,R-ACVBP组(n=245)和R-CHOP/R-CHOEP组(n=382)的3年CNS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6%(0%-3.2%)和4%(2.0%-6.0%)。aaIPI评分为2-3的患者的CNS累积复发率结果如图2所示。中位观察时间18个月,所有出现CNS事件患者的1年OS率为20%(95%CI,6-33)。

图2.R-ACVBP和R-CHOP/R-CHOEP组aaIPI评分为2-3患者的CNS累积复发率结果
研究结论
该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初始诱导治疗为何种方案,低危(aaIPI评分为0-1)DLBCL年轻患者的CNS复发风险均较低。高危(aaIPI评分为2-3)DLBCL年轻患者可受益于积极的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以及包含能通过血脑屏障药物的巩固治疗。
解读苯达莫司汀在惰性淋巴瘤中的应用
原研苯达莫司汀全球已上市3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联合方案在惰性淋巴瘤中的应用目前已获国内外众多权威指南/共识推荐,成为了多种惰性淋巴瘤亚型的标准治疗方案,为惰性
新诊断MM年轻成人患者接受一线自体造血干细
多发性骨髓瘤(MM)多发于老年人,诊断时患者的中位年龄在66-70岁之间,仅有不到2%的患者诊断时年龄小于40岁。由于年轻(≤40岁)MM患者少见,其结局数据也十分匮乏。接受一线自体
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联合阿糖胞苷治疗新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随着时间推移疾病不断复发,目前没有标准的前线治疗方案。对于不适合移植的患者,临床上常选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