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

老年人血小板减少是怎么回事?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而“袁氏疗法”正是在对传统中医的传承中,创新发展而来。

  老年人血小板减少是怎么回事?

  一些老年人在常规体检,或是因为其他疾病抽血检查外周血细胞计数,会被告知血小板减少。有时候因为皮肤出现出血点,或是反复牙龈出血、鼻出血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建议查外周血细胞计数,而发现血小板数量减少。

  血小板是人体内最小的血细胞,从骨髓巨核细胞发育而来,在血液中主要发挥止血和凝血的功能。正常人每一微升血液中含血小板是10~30万个(100~300×109/L),当血小板数低于10万/μ1(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万/μ1(50×109/L)容易发生出血。

  老年人的血小板减少症通常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容易被忽视。主要表现为皮肤针尖样出血点,以下肢多见,也可以出现鼻,齿龈,口腔粘膜出血。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眼结膜出血、口腔血泡、皮肤大片瘀斑和血肿、胃肠道及泌尿道出血,甚至脑出血危及生命。

  发现血小板减少或身体有出血表现应该到血液专科就诊。医生首先会行血涂片检查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明显的患者还需要筛查凝血功能除外其他一些容易导致出血的疾病。如果明确为血小板减少症,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寻找原因。

  一、血小板生成减少:某些因素如药物、化学物质、恶性肿瘤、感染和电离辐射等损伤骨髓造血功能,或随着年龄增长出现骨髓衰竭性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血病等。

  二、血小板破坏过多:主要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血小板的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病情危重,比较少见。

  三、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在脾内滞留破坏过多。在以上原因中,老年人血小板减少症最多见的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医生需要进一步考虑是特发性或是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后者是指存在药物作用因素、合并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或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增殖性疾病)导致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为了明确病因,医生需要做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需要抽血化验。有时医生会建议行骨髓穿刺检查,来了解巨核细胞的数量及成熟状态,并确定有无引起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的疾病存在。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常规骨髓穿刺涂片创伤性不大,老年人一般都可以耐受,血小板明显减少的患者需要按压稍长一点时间止血。

  明确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后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比如药物导致的需要停药,乙型肝炎继发的血小板减少需要治疗乙肝,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的血小板减少需要治疗原发病。对于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果血小板大于3万/μ1(30×109/L),没有出血倾向,可以不用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观察即可。如果血小板低于3万/μ1(30×109/L)或有出血倾向,需要积极药物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常用强的松60mg每日一次,根据血小板恢复情况逐渐减量停用,一般需维持用药3-6个月。老年人服用糖皮质激素容易出现骨质疏松、高血糖、高血压、继发感染、眼睑及双下肢浮肿,需要同时补钙,监测血糖及血压。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虽然对激素治疗敏感,但容易复发。尤其是有的老年患者非常顾虑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血小板刚恢复正常就自行停药或改服中药,导致疾病的复发,治疗更加困难。因此患者应该坚持每2-4周到医院复诊,注意遵从医生嘱咐逐渐减量维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避免复发。

  严重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低于1万/μ1(10×109/L),出血明显,需要输注血小板避免发生危及生命的出血。但血小板输注并不是越多、越频繁越好,反复输注异体血小板容易刺激产生更多的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无效输注,因此需要严格掌握输注指征。静脉丙种球蛋白、促血小板生成素也是重要的辅助治疗。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严重血小板减少,可以考虑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或行脾切除手术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饮食上没有特殊的禁忌,但需要避免比较坚硬的食物损伤消化道粘膜导致消化道出血。避免外伤,碰撞和激烈的体育活动。严重血小板减少症需卧床休息,软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解大便。

  病毒感染是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积极防治病毒感染,饮食均衡,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日常生活中服用一些药物或不合格保健品也可能继发血小板减少,所以应该合理用药,严格控制对造血系统有危害的药物,并在用药过程中定期检查血象的变化。


上一篇:血小板减少意味着什么 下一篇:孕妇血小板低怎么办?

相关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