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疗法

血液检验常见项目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中华医学,博大精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而“袁氏疗法”正是在对传统中医的传承中,创新发展而来。

血液检验常见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代码
名称
参考
单位
临床意义
HB 血红蛋白 男120-160;女110-150;新生儿 170-200 g/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RBC 红细胞 男4.0-5.5;女3.5-5.0;新生儿6.0-7.0 ×1012/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WBC 白细胞 成人4-10;新生儿为15-20; ×109/L 升高: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PLT 血小板 100-300 ×109/L 升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降低: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HCT 红细胞压积 男0.380-0.508;女0.335-0.450   增高: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脱水。减少:各类型贫血随红细胞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MCV 红细胞平均压积体积 男83.9-99.1;女82.6-99.1 fl MCV小于80飞升则红细胞为小细胞,MCV大于100飞升为大细胞。无论大细胞还是小细胞,都表示贫血,只不过贫血的类型不同而已。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男27.8-33.8;女26.9-33.3 pg 降低:即为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也见于缺铁,慢性失血,口炎性腹泻,胃酸缺乏,妊娠,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升高:常为大细胞性贫血。见于恶性贫血,叶酸缺乏,长期饥饿,网织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再生障碍性贫血。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男320-355;女322-362 g/L 大细胞性贫血时MCHC正常或减小,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时MCHC正常,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MCHC减小。
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11.5-14.5 % 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用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用于贫血的分类
MPV 血小板平均体积  9-13 fl 一般情况下,PLT减低而MPV增高,为血小板破坏增多所致;PLT减低MPV也减低,为骨髓病变所致。
PCT 血小板压积 0.11-0.28 % 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切除,慢粒。减低:见于再障、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PDW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15.5-18.1 % PDW增大常见于:急非淋化疗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慢粒、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症、血栓性疾病。
GRA% 中性粒细胞百分数 50-70 % 增高: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尿毒症、急性汞中毒、急性铅中毒等。减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脓性药物中毒、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障、粒细胞缺乏等。
LYM% 淋巴细胞百分数  20-40 %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减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MONO 单核细胞 3-10 % 增多常见于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EOS% 嗜酸性粒细胞 0.5-5 %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寄生虫病、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某些皮肤病如湿疹、某些血液病如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减少:伤寒、副伤寒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BASO 嗜碱性粒细胞 0-1 % 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等。
Ret 网织红细胞计数 成人0.5~1.5儿童2~6 % 增多:溶血性贫血和急性失血;降低:造血功能不良等.
ESR   血沉  成人 男<15 女<20 mm/h  增快:生理性:妇女经期、妊娠 3 个月至产后 1 个月病理性: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活动期、组织严重破坏、贫血、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重金属中毒。减慢:可见于红细胞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严重减低 
  疟原虫检查 未检见   用于疟疾诊断
  微丝蚴检查 未检见   用于丝虫病诊断
LEC 红斑狼疮细胞 未检见   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
PT 凝血酶原测定 11-14   1.PT延长 见于先天性因子Ⅱ、V、Ⅶ、X缺乏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见于获得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FDP以及抗因子Ⅱ、V、Ⅶ、X的抗体等。2.PT缩短 见于因子V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3.用于口服抗凝剂的监测,是口服抗凝剂的首选监测指标。
INR 凝血酶原国际正常比值 0.80-1.20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腰部,股骨骨折手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反复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反复性肺栓塞 心肌梗死,动脉血栓和人工瓣膜置换
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26-36  延长见于(1)因子Ⅷ、Ⅸ和X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B,部分血管性血友病患者。(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等。(3)纤溶活性增强,如原发性、继发性纤溶亢进及循环血液中 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质等。缩短见于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狼疮抗凝物。缩短见于(1)高凝状态,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
TT 凝血酶测定 16-18  TT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的存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肾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FDP增多等。
FIB 纤维蛋白原 2-4 g/L 减低:原发纤维蛋白原减少极其罕见,常见原因是由于纤溶酶原溶解纤维蛋白增加所致,见于: DIC 、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严重的肝实质损害: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坏死、慢性肝病晚期、肝硬化等,常伴有凝血酶原及七因子缺乏。 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往往是机体一种非特异性反应,见于:感染: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局部炎症。无菌炎症:肾病综合征、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 其他:外科手术、放射治疗。 
  D-二聚体测定 0-256 μg/L 减少:D-二聚体测定对于筛查深静脉血栓有重要作用,血浆D-二聚体若为阴性,可以有效地排除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增高:DIC、肺栓塞、妇女先兆子痫、冠心病、肝脏疾病、ITP、慢性肾炎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对于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作用,但在陈旧性血栓形成患者不升高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FDP) 血清<10mg/L 尿28±17ug/L 增高: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FDP可明显升高。因高凝状态、DIC、肾脏疾病、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溶栓治疗等所致之继发性纤溶亢进时FDP含量亦升高
  血液流变学 参见检验报告   血液粘度监测,中风预报;增高提示循环系统疾病,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糖尿病,脑血管病,肿瘤类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休克,烧伤,先兆子痫等。降低提示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 参见检验报告   辅助诊断白血病、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多发性骨髓瘤等。 

上一篇:中医中药治疗血液病的方法 下一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治疗方案

相关阅读(2)

  • 血液检验正常参考值

    血液检验正常参考值血红蛋白(HGB):男 性 120~160g/L(12~16g/dl)女 性 110~150g/L(11~15g/dl)新生儿 170~200g/L(17~20g/dl)红细胞(RBC):男性 (4.0~5.5)×1012/L(400~55